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机构遍布东南亚、欧洲、美国等地的集团公司。公司今年有意在境内外市场打开一片新天地,向金融保险控股集团的目标迈进。一个全新的保险金融控股集团将要在保险市场上露面,这意味着什么呢?
打造金融保险控股集团
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中保国际总裁缪建民曾提出“基因改造”一说。他认为,目前中资保险与国际保险巨头有点像“猫与虎”的关系。虽然同属一科,但在体形和竞争力上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现在与外资竞争的最佳策略就是进行“基因改造”,让中资保险公司有老虎的基因,而不是只有老虎的外形。
目前正在进行的太平保险引进外方策略股东,采取的就是引入“外资保险基因”的方式。太平保险的大股东是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缪建民透露,有关策略投资者虽然尚未最后确定,但已经有了一个较小范围的名单,且有了原则性意向。在转让比例上,中保国际和中国保险将分别转让12.45%。估计最终结果将会在2月底向公众公告。
为了打造一个实力强大的金融保险控股集团,作为中国保险今年的一场重头戏,就是进一步完善控股公司的组织架构,加快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分公司和澳门分公司的子公司化进程;同时研究制订欧洲控股有限公司、中国保险(英国)有限公司等境外机构的重组方案,等待机会适时启动。
寿险、产险、再保险、保险经纪、资产管理,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几乎囊括了目前保险领域所有的业务范围。如果说在香港上市的中保国际就是依靠控股概念打出了一片天下的话,那么金融控股集团概念将会使中国保险的整体形象更为突出。
稳步进军资产管理领域
对保险公司来说,资产管理业务已成为一块“兵家必争之地”,而保险与资产管理的界限已日渐模糊。作为中国保险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下属的中保集团资产管理公司已初具规模。
据悉,中保集团资产管理公司已分别与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富达等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建立了密切的业务联系,并按照开放式基金管理模式建立了管理制度、运作程序和内部监控体系,从而填补了集团在基金管理方面的空白,并取得了较好的资金回报。
据身兼中保集团资产管理公司总裁的缪建民介绍,目前该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主要负责在集团内部的资产管理以及港澳地区集团各分支机构的基金管理。此外,资产管理公司也接受一些第三方的委托。
对于如何挺进内地的资产管理市场,中国保险目前正抓紧进行可行性研究,有关方案也设计了几个。其中包括利用香港中保集团与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优势,中保集团资产管理公司以外资的身份,直接开展业务;包括中保股份控股框架完成后,申请设立资产管理公司;也包括香港中保集团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合约形式,为太平人寿、太平保险人民币业务提供技术服务的方案。
香港股市上的保险“旗舰”
在中国保险属下,有着一家在香港上市名为中保国际的上市公司。这家于2000年中上市的公司在历经1年多的发展后,如今已由当初的一只小型股上升为中型股。从刚上市时的10多亿港元市值,到2001年底的近60亿港元,不仅使上市公司的股东普遍获益,也使国有资产大幅增值。去年香港股市表现不如人意。而中保国际的出色表现却令人关注。除了扎实的基本面外,独特的中资保险控股概念是中保国际“弱市呈英雄”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早在上市之时,中保国际就定下了投资控股型企业的发展方向。如今,随着太平人寿和太平保险的先后复业,控股型企业的特色日显优势。
有着境内外联动独特优势的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金融保险控股集团架构正日渐清晰,其内在深意显然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提高集团竞 争力,优化业务和资产结构,壮大集团的整体实力。
保险市场对公司规模和实力是很讲究的。保险公司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资产规模和产品服务的竞争。目前有意向保险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的保险公司已有数家,其中的领先者将有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王炯)
《上海证券报》2002年2月7日